提升車聯網穩定性!5大天線設計SI/EMC預測關鍵

了解SIMULIA CST如何助工程師突破電磁干擾瓶頸

前言:車聯網時代的技術革命與設計挑戰

隨著5G通訊、自駕車技術、V2X(車聯網)的普及,車用天線已從單一功能(如廣播、GPS)邁向多頻段整合時代。然而,車內有限的空間需同時容納5G、GNSS、V2X、UWB等天線系統,加上金屬車體屏蔽效應與高速傳輸需求,使得訊號完整性(SI)電磁相容性(EMC)問題成為設計成敗關鍵。據統計,車聯網設備因EMC問題導致的召回成本,可佔總開發成本的30%。本文將從實務痛點切入,解析如何透過模擬工具精準預測SI/EMC風險,並以SIMULIA CST技術為核心,提供工程師最佳解決方案。


車聯網時代的天線設計挑戰:為何SI/EMC預測是成敗關鍵?

技術趨勢與需求升級

車聯網天線需支援5G毫米波(24-77GHz)、高精度GNSS定位(如RTK技術)、V2X低延遲通訊,以及UWB精準測距等多重功能。然而,多天線共存的環境易導致近場耦合頻段干擾,例如5G高頻訊號可能遮蔽GNSS接收靈敏度,或V2X天線因車體金屬結構產生駐波效應。

SI/EMC問題的系統風險

  • SI問題:高速傳輸下的訊號反射、串擾(Crosstalk)可能導致資料傳輸錯誤,影響自駕車決策即時性。
  • EMC問題:未通過CISPR 25、ISO 11452等國際標準,將使設備在真實環境中受外部電磁波干擾,甚至觸發安全機制誤動作。

我們提供解決方案
CST Studio Suite透過多物理場耦合分析,可模擬車內複雜電磁環境,提前預測天線效能與干擾熱點。例如,其3D全波求解器能精準分析金屬車體對天線輻射場型的影響,協助工程師優化布局。


關鍵一:天線布局與多系統整合的SI/EMC分析

多天線共存挑戰

車用天線常見整合形式包括:

  1. 鯊魚鰭整合天線:將GNSS、5G、V2X天線封裝於單一結構,但需避免頻段重疊造成的效率下降。
  2. 玻璃天線:嵌入車窗的隱形設計,但玻璃材質介電常數變化可能導致阻抗失配。

模擬工具的核心應用

  • 近場耦合分析:CST可模擬天線間隔離度(Isolation),並透過參數化掃描快速驗證不同間距下的耦合效應。
  • 阻抗匹配優化:結合時域反射分析(TDR),診斷傳輸線特性阻抗突變點,避免訊號反射。


關鍵二:高速訊號傳輸下的SI問題診斷與優化

毫米波傳輸的SI瓶頸

5G毫米波頻段(如28GHz、77GHz)的波長僅數毫米,微小結構缺陷(如PCB微帶線缺口)可能引發嚴重訊號衰減。此外,車用雷達常用的77GHz頻段若採用水平極化設計,易受對向車輛雷達干擾,因此多改為45度斜極化以降低交叉干擾。

模擬技術突破

  • 寬頻求解器:CST Studio Suite支援時域(FIT)與頻域(FEM)求解器,可一次性分析0.1-100GHz全頻段特性,快速定位共振頻點。
  • 自動化後處理:內建模板可自動生成S參數、眼圖(Eye Diagram)等報告,加速訊號完整性驗證。


關鍵三:EMC法規合規性驗證與風險預防

國際標準與測試要求

  • CISPR 25:規範車用電子輻射與傳導發射限值。
  • ISO 11452:針對抗擾度測試,模擬車輛受外部雷擊、無線電波干擾的情境。

模擬取代試錯的優勢
傳統EMC測試需反覆製作原型,成本高昂。SIMULIA CST可透過以下步驟提前預測風險:

  1. 全車輻射場型分析:模擬天線在車體安裝後的3D輻射模式,識別超標頻段。
  2. 共模電流路徑分析:定位線束與金屬車身的耦合點,抑制不必要的輻射。


關鍵四至五:實務案例與未來技術整合方向

關鍵四:縮短開發週期的成功案例
SPEED通訊公司5G Massive MIMO系統:SPEED採用CST Studio Suite模擬大規模天線陣列,減少EMC測試迭代次數,並通過FCC與CE認證,成功應用於歐洲電信營運商車聯網設備。

關鍵五:6G與光達整合的模擬需求
未來6G通訊將延伸至太赫茲(THz)頻段,而車載光達(LiDAR)需整合光學與毫米波天線。CST Studio Suite已支援光-電-熱多物理耦合分析,可模擬高功率雷射與天線的交互作用,避免熱效應導致材料變形。


行動呼籲:掌握模擬技術,贏得車聯網先機

面對車用天線的高複雜度與法規挑戰,茂鎧提供SIMULIA CST完整技術支援,包括:

  • 客製化培訓課程:從基礎天線設計到多物理場進階應用。
  • 跨領域協作:整合機械、熱傳、電磁團隊,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。

立即聯繫茂鎧團隊,獲取技術諮詢與模擬案例分享,讓您的設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!


常見問題(FAQ)

Q1:SIMULIA CST與其他電磁模擬工具(如Ansys HFSS)的主要差異?
A1:CST Studio Suite專注於寬頻與瞬態分析,其時域求解器擅長處理高速訊號與複雜結構;而HFSS以頻域有限元素法(FEM)見長,適合高Q值諧振結構。CST的參數化建模與自動化工作流程,更適合車用天線的快速迭代需求。

Q2:如何驗證模擬結果的準確性?
A2:CST Studio Suite內建多層次驗證流程,包含網格收斂性分析與物理場耦合檢查,並可對接第三方量測設備數據。

Q3:金屬車體對天線效率的影響如何克服?
A3:透過CST的共形天線建模技術,可將天線整合於車體曲面,並利用接地層重設計(如開槽或寄生元件)提升輻射效率。


看更多其他文章:

CATIA:為工程設計解鎖最新的 AI 功能
CATIA:人工智慧助力工程師實現永續創新
CST毫米波雷達模擬解決方案介紹(五)

發表迴響

返回頂端